宣揚至道

研經記實 ─ 編者

引言

心齋舉辦研經班,目的是探討及研究 至大至尊至道、人生哲理、修持方法、以及達福之道,並且分享感受,對學道之人大有俾益。

時間: 二零一三年二月三日下午二時
地點: 心齋研道會
主題: 是非
主持: 侯嘉驊
出席: 鍾孝新 梅婉蓉 黃欣欣 何兆蘋 盧智鋒 黃葆琦 梁嘉裕 容灼珊 黃孝明 鍾孝初 梁孝玉 韋孝好 黃佩怡 鍾碧珍

研經後意見提供:李一覺

討論上月研經後,會長提出之意見

  1. 容灼珊說及她傭人辭職,而沒有挽留一事。

    侯嘉驊: 當時是不知道這個緣是好的或是不好的。
    盧智鋒: 緣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,不過以功德來存活,緣的形成在天上來講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 在地府中已經註定有那個緣出現。如果要將惡緣變好緣,一定要用功德來交換,再求神, 自然將惡緣化解,我們是這樣做的。緣是會有的,而不是隨緣。此外,要知道緣的背後有多少數量。
    李一覺: 佛教有所謂「緣起性空」,亦有所謂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」。如何能註定一個緣的出現? 至於說及惡緣變好緣,一定要用功德來交換,再求神。當年梁武帝問達摩, 梁武帝說:「我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設齋有何功德?」,達摩說:「實無功德」。 而六祖說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」,「內心謙下是功,外行於禮是德」,「不離自性是功,應用無染是德」。
  2. 侯嘉驊說及有高有低才是公平。盧智鋒問為甚麼有高有低才是公平?侯嘉驊未及回應。

    盧智鋒: 有高有低,不是微細的講法,這是佛祖未出世之前九十六種外道的一種,是修不成正果的。此外,又講有業識,是第八識阿乃耶識,所以死後去那裡是公平的,因為有前世的因而結今世的果。
    黃葆琦: 可能有一個人認為是公平,而另外一個人認為是不公平。
    李一覺: 宇宙是講和諧和平衡,老子認為是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
  3. 提到怨氣,黃葆琦認為怨氣能夠發洩出來,不會屈結在身內,對身體有好處,覺得會舒服很多,身體亦健康很多。

    侯嘉驊: 從心理學而言,會不會無怨氣。
    黃葆琦: 一定會有怨氣的,因為我們是人。
    盧智鋒: 黃葆琦講得好,帶出一個問題,如果用「忍」去修行,便能做到「定」,以定取位,這是屬於小乘佛法。 如果能夠明白道理,便可化解,像沒有發生過的情況。如唸經、拜懺、開壇作法,火供等叫做「慧」, 這是涉及大小乘佛法的問題。如果用智慧去解決問題的話,叫做「大乘信根」。 怨氣是在第八識阿乃耶識中才對。須要看唯識論,唯識是龍樹菩薩講的。 侯嘉驊問盧智鋒,「大乘信根」是甚麼意思,盧智鋒默言不語。
    李一覺: 黃葆琦認為因為是人,所以是會有怨氣的,說得非常正確。
    無論修定、修慧都是內修,而盧智鋒說唸經、拜懺、開壇作法、火供等叫做「慧」, 百思不得其解,而唸經、拜懺等事應該是外修,如果這樣做便能生慧的話,很容易便能「轉識成智」, 修行便簡單得多了。
    從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識進入第六識的意識,六識都是對六塵產生之了別作用, 再從第六識進入第七識的末那式,或稱意根式,又再從第七識進入第八識的阿乃耶識。
    至於唯識,是說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衍生出來的。 在印度以戒賢大師為祖,在中國以唐代之玄奘三藏為始祖。

    ﹝編者註:聽研經錄音帶時,因聲音很弱,似聽到盧智鋒說「大乘信根」,未知有否聽錯,如聽錯的話,請更正。 至於「大乘信根」之意思,盧智鋒可解釋﹞。

    此外,有關盧智鋒於研經時提到天台宗設立的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,合稱天台八教,這個法門非常深奧,應是上根人所學,非一般凡夫所學的。昔時印度加毗羅衛國悉達多太子所修的未知是何法門。 悉達多成道後稱釋迦牟尼,其後善知識設佛教。佛教於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。

    道,是至簡至易,亦至艱至難,簡單如黃帝陰符經云:「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。盡矣」。 學道修行最好學上乘之法,並須實修實證之。
  4. 黃葆琦問如何放下怨氣。

    侯嘉驊: 最好請教會長。
    李一覺: 「放下」是理論,如果能做到「放下」的話,是須要修持,達到「靜」的境界。而修持首先要「信」, 然後要「誠」,所謂不誠無物,除靠自力之外,亦須靠他力,即神力的加持,達到某一個階段或情況之後, 便能「放下」,怨氣自然而然會消除。
  5. 鍾孝初認為在適當的時候是有度人之心的。

    李一覺: 「度人必須先度己,所謂度己度人,應該時時刻刻都有度人的心,能夠做到有感而應, 隨時隨地都可以度人,而不是在適當時候有度人之心的。
  6. 討論有關把不愉快的事放下時,有人提出須要轉換,用另一種方法去放下,這方法就是寬恕。

    黃葆琦: 如果不是自己錯,而是別人錯的話,應該如何寬恕?
    李一覺: 既然事實已出現,便不必要找出誰對誰錯,而須要接受,安然放下,免生煩惱。

討論 至大至尊聖典之『是非』篇

  1. 侯嘉驊提出是非篇分為三部份,第一是背景的咨詢,第二是如何看是非,第三是如何面對是非。

    盧智鋒: 是非屬於小乘佛法,我不識講,基本上亦沒有甚麼可以講。
    黃葆琦: 可能是低層次,所以沒有甚麼可以說。
    侯嘉驊: 不要說高層次或低層次,關鍵是能否對是非處理得好。
    盧智鋒: 可以的,可以說是持戒,而不能達到慧。
    李一覺: 是非篇所講的是非,是對與不對,所謂「明事理,辨事非」,而不是佛教身口意三業, 口業中所講的兩舌, 所謂說三道四的是非。
  2. 侯嘉驊問盧智鋒是否做到去除我見?

    盧智鋒: 須視乎那一派,如果是儒教便較難做得到,當年子路被人劈死的事。鍛鍊心性是儒家的做法, 而我們有多種做法,收效亦快,我們不是這樣做的。
    李一覺: 要去除我見,原則上以儒家的道理為用,多讀聖賢書便能明事理,有修養便可去除我見。至於子路被人劈死,據記載,子路是死於孔悝之難,是否與我見有關,有待研究與考証。從修行來說,須多習靜做禪定功夫,達至一念不生之靜境,隨應隨忘,自然無怨恨,無怨氣或我見了。
  3. 盧智鋒提到會長曾經說看過六祖壇經的定慧品。

    盧智鋒: 我們稱定為慧之體或慧為定之用,現在祇是討論定的問題而無講慧。從戒而定, 須要明白為甚麼有此事發生,如祇修定,不修慧,便加重無明。
    李一覺: 六祖壇經定慧品中說:「言定慧無別,定慧一體,不是二,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,即慧之時定在慧, 即定之時慧在定,若識此義,即是定慧等學,諸學道人,莫言:先定發慧,先慧發定,各別,作此見者, 法有二相,口說善語,心中不善,空有定慧,定慧不等,若心口俱善,內外一如,定慧即等」。 既然六祖認為定慧一體,不是二,這樣的話,即定與慧沒有先後之分, 因此不會有無明或加重無明的情況出現。
  4. 鍾孝新談及「至大至尊聖典」的道理,以及信仰 至大至尊的感受。

    盧智鋒問依照 至大至尊聖典的道理去做,是否會增加智慧? 鍾孝新與侯嘉驊不約而同齊聲答:「會」。

    李一覺: 至大至尊聖典內容非常豐富,從宇宙真理,即形而上,超世之道,講到形而下,入世做人道理, 更談及修持次第及方法,實為不可多得之了義經。
  5. 黃葆琦詢問甚麼是真相!真相是否隨着時間、地點、知識而改變,真相即是真理嗎!

    黃欣欣: 會長認為真理是形而上的,是不二的。
    黃葆琦: 會長所講的是否一定對?
    李一覺 哲學家認為真理是可以辯論,如果可以辯論的話,屬後天,祇是學而知之的知識, 會隨着時間而改變。真理是真實不虛的道理,最高深的真理就是形而上的「道」。如四時春夏秋冬有序, 日出日落,是不易而易,易而不易的。而真相是事物的外形狀,與真理的意思不同。 至於說到本人所講的話是否一定對。本人奉師命辦心齋研道會,宣揚 至大至尊,所講的是 至大至尊至道,言行合一,行正道,應該不會錯,亦不能錯。
  6. 侯嘉驊認為先天是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,而後天是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。

    黃葆琦問是否抽象的先天?而不是實物上的先天?

    黃葆琦繼續說,遺傳是先天,不過是可以改得到的。

    侯嘉驊: 同意黃葆琦所說的話,但是遺傳是否可以改得到?值得研究。
    李一覺: 黃葆琦所講的遺傳應該是醫學知識,而侯嘉驊所講的是「道」。形而上的道是精神,不見而實有,形而下的道是物質,見而實無。
  7. 盧智鋒: 這裡有啲嘢到某地方,已達不到。法華經說:「不可執着是非,明白了真如就無是非,如果一生都不明真理,便一生都會有是非」
    ﹝編者註:這裡,應該是指心齋研道會。有啲野,可能是修為。某地方,應是指境界﹞。
    侯嘉驊認同。
    盧智鋒: 為甚麼不明真理?因為你們無修為,要修為一定要火供來修,又以天台宗法華經來說,須依了義經,不依不了義經,這些經都是淨化的。在我們的立場,這些經書不是了義經,這種講法屬於持戒,在佛教來說是藏密的摩訶止觀,修到最高都是祇可以達到阿羅漢級。這經文用來修定是可以的。
    ﹝編者註:無修為,可能是指無修行,或無道行。這些書經應該是 至大至尊聖典﹞。
    李一覺: 研經討論的「是非」,意思是對與不對,而不是說三道四,說是道非,即佛教所說三業中, 口業之兩舌。是非是會隨着時間、人物、知識、以及觀點與角度不同,因此有不同體會與解釋。 如是非從更深層次體會,由一體兩面變為一體一面,即矛盾統一的話,便沒有所謂是或非了。

    至於盧智鋒提及法華經說不可執着是非,此是非應該是了別之意, 因為經中說及真如的緣故。

    此外,盧智鋒認為因為無修為,所以不明真理, 未知盧智鋒知否真理就是大道?正如老子清靜經說:「大道無形,生育天地,大道無情,運行日月, 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,吾不知其名,強名曰道」。

    說到修為,在宗教上宗派很多,法門亦多。火供是有為法, 是眾多法門中其中一個法門。盧智鋒說一定要火供來修,絕對不認同。未知釋迦是否用火供來修。 至於採用那一個法門,是與該法門之緣有密切關係。

    道是至簡至易,亦至艱至難,生活在道中,道在生活中,所謂「道不可須叟離也,可離非道也」。

    心齋同門是有修持的,以 至大至尊至道,清靜、無為、自然為依歸,主要修心性,勤靜坐為入道之門。

    一般人喜歡修「法」,如驅邪、治病、捉鬼、天眼通、以及神通等等。以能炫耀他人為榮。而真正修行之人,能正信,不會強調修法,但是一定會有法的。

    心齋同門不須持戒而持戒。此外,心齋有「至大至尊聖典」一書,內容非常豐富,從入世的人道講到超世的天道,亦有闡述宇宙的真理,更有教授修持之次第及方法。因此「至大至尊聖典」是難得的書,終生受用。

  8. 侯嘉驊認為自己做不到無我、無人的境界。

    盧智鋒: 「我」不是沒有,又不是有,我們的「我」是不存在的。無因果報應是執空相。在摩訶止觀中說及須要假、中、空三種體會才是真正的空。
    鍾孝新問盧智鋒如何能夠做到真正的空。
    盧智鋒: 「這個壇不能,我們的壇是可以的。你們的心能定已經很好了。妳信 至大至尊之後,妳的心較未信之前定,已經不錯了。如果想做到「滅盡定」的話,不是這樣做的。
    ﹝編者註:這個壇應該是指心齋而言﹞。
    黃葆琦問盧智鋒是否做到?
    盧智鋒: 正朝這方向修。
    黃欣欣: 我們學的是大道的道理,修最上乘的法,你盧智鋒祗是在學法的範圍內,未能突破這個範圍,我認為我們與你的理論不同,法門不同,目標更不同。
    盧智鋒: 不是規範,是明白法界本身的運作模式。
    李一覺: 盧智鋒認為無因果報應是執空相,這說法似沒有聽過,而經書說無因果是邪見。至於空相是諸法皆空,因緣所生。空中有實,有所謂真空妙有。

    假、中、空是天台宗的三觀,理論很複雜,亦難理解。講到滅盡定,是非常複雜的,非凡夫所修,是聖者所修。從資料得知,滅盡定又名滅定,以滅受、想二心所為主,最後六識心所皆滅,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定。

    除此之外,不知甚麼原因,盧智鋒說起法界來。法界有兩種,從是講,是諸法的分界,從理講,是真如的理性,是諸法所依的理。至於法界的運作模式,就算明白,未知對修持有何幫助。

    至於黃欣欣所說的話,至真至實,是肺腑之言,可以說是對真正學道修行的人當頭棒喝。

    盧智鋒說了一大堆佛學名詞,如空相、假中空、滅盡定、法界等。其中滅盡定是色界四禪天的根本定與無色界四處的根本定,最後是滅盡想次第定,即滅盡定。不是凡夫修的,而盧智鋒朝這方面修,已非凡夫了。

  9. 黃葆琦問甚麼是先天真理?

    鍾孝新: 日出日落,是自然,有軌跡,是真理。
    盧智鋒: 不是無真理,是盡量的真理。
    侯嘉驊問盧智鋒,盡量的真理是否就是真理?盧智鋒默不作聲。
    李一覺: 真理就是道。道是不易而易,易而不易的,所謂「形而上謂之道」。鍾孝新解釋得非常正確。

    而盧智鋒所說「盡量的真理」一詞,以前沒有聽過,可能是新名詞。 至於真理,雖然是理論,但是亦可以從實際修持中証明真理存在。

  10. 黃葆琦認為識得多便會問得多。

    侯嘉驊: 所謂識得多,應該是講書本上的知識。莊子說: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,以有涯隨無涯,殆矣」。意思是以暫短的生命,去追求無限的知識,是非常危險的。
    盧智鋒: 須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客觀,時刻保持虛心,這樣的話,便會最快接近真理了。
    李一覺: 要識得多的話,便要多讀書,不過,這是學而知之,是後天之學。老子說:「知多障益深」。

    修道是須要拋開在書本上所學之知識,亦不能夠盡信書本,有謂: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,應該實修實証。道德經云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,而無為無不為」。

    至於盧智鋒認為客觀、虛心、便會最快接近真理。真的百思不得其解。

  11. 鍾孝新認為修持首先要多參神,多靜坐,多讀 至大至尊聖典。梅婉蓉立刻補充說,還須要反省及感恩。

    盧智鋒: 須先要看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」,如有不明白,須查康熙字典或要看註箋。
    李一覺: 心齋同門之修持方法是先信而後行,再引證,然後解釋,有別於佛教之修行次第信解行証。

    至於盧智鋒提議先看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」,未知有何得益。而心齋同門是經常看「至大至尊聖典」的。

    關於盧智鋒提出,當看經時有不明白,須查字典或註箋,是沒有錯的。不過,如果能夠啟發智慧,做到如老子所說:「明者自明」,或者如中庸所說:「誠則明矣」,這樣是最理想的。此外,有關「註箋」一詞,應是「箋註」一詞之誤。

  12. 鍾孝新感受到多參神和多靜坐,使修持有進步。
    盧智鋒: 有進步已經很好了,是須要多看經藏的。
    李一覺: 修持須要努力及恒心,切勿以盡量的心態去修持。而修持是個人的修養,祇要能堅持,一定有成效。至於多看經書一事,或許可增加知識和有利修持,以及引証所學。此外,修持是須要有明師指導的。
  13. 何兆蘋認為須先正己然後正人。

    李一覺: 講得很對,所謂:「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」,所以應行正道,做好本份。
  14. 何兆蘋講及有一次在地鐵車廂內,手袋碰到別人而被罵一事,認為如果不忍,會互相對罵,便犯了口業,若然忍了,便得到功德。

    李一覺: 如果能夠忍的話,便不會生起嗔的心,而且因果了斷,可以說是積了福,得到福報,而不是得到功德。六祖壇經所講的功德,其中有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,念念無滯,常見本性真實妙用,名為功德。內心謙下是功,外行於禮是德」。
  15. 何兆蘋認為做人首要滿足,亦須要時刻幫助有需要的人,有時間更須要多宣揚 至大至尊。

    李一覺: 講得非常正確,難能可貴,應時刻銘記於心,並篤行之。
  • 電話:
    (852) 2713 3195 / (852) 2713 8529
  • 地址:
    香港九龍何文田梭椏道廿五號二樓(電梯按一字)
主頁 | 網頁指南 | 免責條款 | 版權聲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