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揚至道
行正即是道
人,是由身與心結合而成。身是物質,受時間限制,有生有滅,心是精神,屬靈魂,不受時間限制,不生不滅。佛說「有生皆是苦」,既然如斯,仍生於世,皆由業力牽引,不由自主輪迴於三善道之人道中。
世人多昧,捨本逐末,每因五陰熾盛而煩惱自尋。六祖云:「波波度一生,到頭還自懊,欲得見真道,行正即是道」。古人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自然之道也。
而今科技發達,物質豐盛,世人慾望多,妄念自然多,影響身心健康,是故有養身及養神之需。至大至尊聖典養身篇云:「養身之道,以儉為貴,愛惜精神,顧全元氣,寡慾養精,希言養氣,節勞養神」。而養神篇有云:「修養元神,虔奉為首,至大至尊,念茲在茲,朝夕參拜,屢接靈光,天人相通,上下交貫,修真養神,無上妙義」。
世人有無數之宗教信仰者,多是求福而流於迷信,或非修行而誤以為修行之人不知凡幾。佛法八萬四千門,道法三千六百門,門門各執一苗根,至於學何宗、何派、何法門,皆與緣有莫大關係。六祖云:「迷人修福不修道,祗言修福便是道」。
道,至簡至易,亦至艱至難,簡易者,一舉手,一投足都是道,是故道在生活中,生活在道中;艱難者,多鑽牛角尖,捨近而圖遠,不相信道是至簡至易之故也。中庸曰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」。
余受家庭薰陶,自小好道,冀未來可成仙或成佛,常隨父禮佛拜懺,後離開原居地來港,欲再供佛禮拜,惟首須請有道行之和尚替佛像開光才可禮佛。所謂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」,何故須開光,吾百思不得其解,故自此以後無供佛,亦無禮佛。
及至一九七零年夏,偶於友好處知有 至大至尊之神,不知為何因,或許時至,不期然請吾友代余懇請其師納吾為弟子,隨其習道,後得償所願。
余隨吾師多年,有同門認為無道可學,無法可傳,覺蹉跎歲月而離去。吾雖資質平庸,可幸學道之心堅定不移,有始有終,不輕言放棄。一夜,於靜坐之時,突然豁然開明,有另一境地,與平日大不同,非筆墨所能形容。自始以後,自覺資質較好,悟性較高,方知吾師為明師,行不言之教。惟有同門至今仍懵懵然,枉渡數十年,此皆因自以為是,愚不可及,可憐亦可悲也。
余修行近六十年,研究儒家、釋家、道家、基督教、天主教及其他宗教之理,以証所學,覺禪與道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。禪是靜慮,外離相,不染外境而心不亂也;道是隨緣相應,自然之謂也。
吾覺大多數法門,以有為法居多,有眾多修行者喜執於法,而釋迦牟尼曰:「法法本無法,無法亦是法」,金剛經亦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」。此兩偈值得修行者多參也。
余秉承吾師教誨,以為而不有,無私之心,拋磚引玉,與修行之士互研修行之法,互證修行之果,冀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。同時,余以惻隱之心,度我同門或有緣人回頭是岸,不再蹉跎歲月,有厚望焉。
余因不才,故祗言實修實行,不言法或理,而佛教強調信解行証為修行次第,惟吾以信行証解為修行次第而不知,獲益非淺。
余謹以至誠,將修行之感悟及我見提出,冀真正有道之大修行人不吝時賜教言。
甲、 唯識大師說『止觀』
一、 | 大師: | 煩惱不能除。 |
一覺: | 煩惱一定可以除。六祖云:「煩惱即菩提,前念迷即凡夫, 後念悟即佛,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」。其意煩惱與菩提一如也。 | |
二、 | 大師: | 各宗都須修止觀。 |
一覺: | 大師認為各宗都須修止觀,吾堅決不認同。因止觀是有為法而已。余曾習天台宗之小止觀。 | |
三、 | 大師: | 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。 |
一覺: | 此為儒家思想,入世之道,做人處事之次第。而修行是先靜而后定,所謂「致虛極守靜篤」。 | |
四、 | 大師: | 修止觀二十五年,從不生病。 |
一覺: | 生老病死為人生必經之途,病是四苦之一。無大病會有小病, 無小病應有毛病。從理而言,在未來生命中,一定會生病,何言無病。 | |
五、 | 大師: | 三摩地即定,前念後念相續叫等持便是定。 |
一覺: | 念念相續,肯定不能靜,更不能定。六祖云:「前念、今念、 後念,念念相續不斷,名為系縛」。吾認為靜,以及定是實修之成果,絕非空談。 | |
六、 | 大師: | 心安住在定境中。 |
一覺: | 有心便有意,有意便不能靜,何言心安住在定境中。應無意而生心,繼而無住,而非安住,正如金剛經云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 |
乙、唯識大師說『禪學』
一、 | 大師: | 禪是靜慮,是靜至極之時思慮,如定而靜,靜而安,安女而慮,慮 |
一覺: | 禪是靜慮,是文字上解釋,其實禪是不立文字,祇可意領,不可言詮。靜至極是定,有思慮便不能靜。思慮是第六識意識所生起,未達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所說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」之境界。至於說定而靜,靜而安,安而慮,慮而得,是儒家之教化而已。 | |
二、 | 大師: | 修禪二三十年都不能定,無神通。 |
一覺: | 修禪須依修,不似讀書有階梯可循。時至,可能一超直入。不能定,可能不得其法。至於神通,如達至「真靜」時會出現,不過神通會障道而不可取。 | |
三、 | 大師: | 女兒有身孕,突覺肚痛。一天,早上打坐時,看見女兒在醫院之情況。 |
一覺: | 見到事物,應是六種神通中之天眼通,會令修行者止步。金剛經云:「凡一切相皆是虛妄」。 | |
四、 | 大師: | 佛學目的是成佛 |
一覺: | 佛學是知識,就算窮一生讀佛學,都不能成佛,要成佛, 須修行,可能是一時大意錯說而已。 | |
五、 | 大師: | 無念是不想,如不想,吃安眠藥睡覺去。 |
一覺: | 無念,不是不想,是在無念之中起念,是有感而應之念, 此念為正念,六祖云:「無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,有無俱不計,長御白牛車」。 | |
六、 | 大師: | 禪宗是騙人的,因為說不須讀書。 |
一覺: | 禪宗似沒有說學禪不須讀書,不過,禪宗強調不立文字, 教外別傳,見性成佛而已。禪宗是口口相傳。以心引心,悟性高才喜歡禪,或修禪。 | |
七、 | 大師: | 心亂在外,專注在內,如果精神能集中於一處,便是入定了。 |
一覺: | 專注是已起用第六識之意識,亦執於相,肯定不能入靜。至於說入定,已始末倒置,如痴人說夢。 | |
八、 | 大師: | 修止觀可見道。 |
一覺: | 根據資料所載,見道是大乘菩薩於初僧祇末,完成四善根,即四加行,斷煩惱及所知二障,見道後才能悟道。有一派認為見道後才可修行,另一派認為悟道後才能修行。以吾之經驗,不大認同。而六祖法寶壇經中祇言「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」而已矣。 | |
九、 | 大師: | 境是識所變。 |
一覺: | 境是由識顯現而不是變。識是了別之意,不能變境的,大師可能一時大意誤會說錯而已。 | |
十、 | 大師: | 用意識觀八識。 |
一覺: | 意識為第六識,以此式觀眼耳鼻舌身前五識,可否觀第七識末那識及第八識阿乃耶識,有待引證。 |
丙、名揚四海之國學大師、大修行居士『談禪』
一、 | 居士: | 儒家之大學所講「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」是禪定功夫。 |
一覺: | 大學所講「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」,是入世之道,而出世修行則先靜而后定。六祖云:「心念不起名為坐,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」,又云:「外離相即禪,內不亂即定, 外禪內定,是為禪定」。 | |
二、 | 居士: | 見道須兩個大阿僧劫,是多世修行才見道或悟道,有說見道後才能修,又有說悟道後去修才到究竟位。禪宗認同此說法。惟有說先修後悟,又有說修道與見道並進, 而壇經說:「不見本性,見道後才能修」。 |
一覺: | 吾不認同見道或悟道後才能修道,而認同先修後悟,欲到究竟位,須先入「靜」門,繼而入「定門」。至於壇經中五祖說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而已。 | |
三、 | 居士: | 釋迦牟尼修的法門是數息觀,數息觀是生滅法,達摩禪經稱「安那般那」,阿含經說:「息長知長,息短知短,一呼一吸停住時間長,再配合止觀和般若」,又說:「數息觀是天台宗智者大師以真正真實的功夫鍊出來的」。 |
一覺: | 數息觀是有為法,釋迦牟尼修此法門,無從考証,值得起疑。又說是智者大師鍊出來,兩人年代不同,釋迦牟尼修此法在先,智者大師鍊出來在後,說法非常矛盾。 吾不信釋迦牟尼修此數息觀之有為法。 | |
四、 | 居士: | 釋迦牟尼有四位弟子留形住世,還在世上沒有死,四個弟子就是迦葉尊者、羅睺羅尊者、賓頭廬尊者、君茶鉢欽尊者。為甚麼長生不死?修甚麼法門,你們去研究吧。 |
一覺: | 佛教講修心性,達至明心見性,道教講性命雙修,長生不老,留形住世。釋迦牟尼年代仍未有佛教之設,釋迦牟尼真的修數息觀不足為奇。惟釋迦牟尼吩咐四位弟子留形住世,未知為何,值得研究。此外,有一位名山之法師認同佛陀四位弟子留形住世之說法。 | |
五、 | 大師: | 明朝憨山大師在五台山打坐,聽到溪水嘈聲,不能入定,慢慢突然一下聽不見,一出定已是二十一天了。 |
一覺: | 如有嘈聲是受外境影響不能入定,不足為奇,惟亦會不 受外境影響而入定。至於說「慢慢突然」,應不是有道行之修行者所說的話,不可以盲度盲為要。 |
跋 –
修行之目的是了生脫死,惟須有信心、恆心,鍥而不捨,主觀修行,客觀引證,更重要須有明師指路,立宏願,學上乘法,切忌盲修瞎鍊,一事無成,枉度一生,佛說「一失人身萬劫難」,慎之、慎之。